于无声处显身手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服务重大工程管窥丨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中国应急管理报
浏览量:6

b82b0f3545f3b64c423d40b3393d46d0-sz_1866398


中国应急管理报8月6日 置身广西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建设现场,人们很难不被工程现场展示出的力量感所震撼。在群山中,27架塔吊错落,运河船闸初步显露。该枢纽是平陆运河规划三座梯中的第一梯级。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建的第一条江海直达运河,全线按内河Ⅰ级航道标准建设,以发展航运为主,兼顾供水、灌溉、防洪、改善水生态环境等功能。

在平陆运河工程建设的背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积极开展沿线地震构造环境、地震危险源和承灾体风险源调查工作,为项目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


精细探查 为世纪工程筑牢安全根基

为确保平陆运河项目建设顺利,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成立工作专班,系统开展运河沿线150公里范围内地震构造探查,识别出17条断层,涉及36个乡镇(街道),评估断层活动性、危险性及地震对运河的潜在影响,探明防城港—久隆断层活动性并完成断层沿线1 :10000 比例尺条带状填图 。“自治区地震局在选址 、设计、施工等方面,都给出了专业建议。”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黎明镜说。

“我们要看断层对工程的影响。找出主要断层以后,再进行小范围的、25公里以内的断层的精细探查。最终我们在36个乡镇确定了17条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和威胁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高级工程师赵修敏说。据介绍,该局制作了运河工程沿线5公里范围内涉及36个乡镇(街道)的地震构造活动性分析与危险性评价列表,构建了运河沿线150公里范围内宏观地震危险源框架。 

根据精细化探查结果,该局对防城港—久隆断层开展更为精细的填图。“对于控制性工程来说,图纸需要足够精细。”赵修敏说,“相关部门会根据我们的探查结果调整工程布局,典型的案例有丁屋村大桥。”

在原丁屋村大桥24号桥墩两侧,是被挖开的山体剖面,距离此处约200米,是在建的丁屋村大桥。该局高级工程师李冰溯指着一处清晰的地质露头说:“这是防城港—久隆断层一个比较典型的剖面露头。工程开工前,山体未被劈开,我们通过两侧断层调查点判断断层可能通过此处。山体劈开后,果然揭露出一个非常清晰的断层剖面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该桥墩附近背后就是断层露头部位,两边岩层在岩性、产状上均不同 。

“如果主要建筑物建在断层破碎带上,即使沿断层无地表位移,由于该处地基相对松散,存在差异性沉降风险,可能给整个建筑带来长期危害。”李冰溯说,在工程前期准确找出断层位置及其影响带宽度并告知建设方危害,使其能采取措施避开断层破碎带至关重要,“对造价影响不大,只需调整施工位置,避免主桥墩位于破碎带上即可”。

从专业角度分析,这些断层有复活可能性吗?“我们评估了其活动速率。它属于全新世不活动的断层,相对于西北、川滇地区是比较稳定的。即使按照其全新世以前每年约0.05毫米的平均年运动速率来估算,100年仅可能产生约5毫米位移。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认为此情况下无需强制避让断层。但从安全角度考虑,仍建议在对工程造价无显著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避让。”李冰溯说。丁屋村大桥是个案,但地震安全性评价覆盖全线。该局对马道、企石、青年3个枢纽以及沿线的三阳桥、陆杨新村大桥等七座桥梁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这项工作的核心是给出合理的抗震设防参数。”赵修敏介绍,“最终确定,三个枢纽工程的设防烈度为8度,抗震等级采用一级;七座桥梁工程的设防烈度为7度。”


科技赋能 构建本地化风险防控模型

结合多年来地震现场灾害调查、评估和安全鉴定经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建立了建筑物地震灾害隐患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的技术路线和算法,得到平陆运河沿线36个乡镇建筑物单体地震灾害隐患等级结果。据了解,该模型可计算在地震烈度6度、7度和8度影响下房屋隐患等级。隐患等级分为重点隐患(红色)、 一般隐患(黄色)、轻微隐患(绿色)三大类。

“广西地区的地震特点是强震虽少但分布很广,小震致灾、中震大灾风险存在。”广西地震台台长蒙陆斌说,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持续在地震监测能力、预报能力、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应急响应保障能力建 设上发力,基于“陆地相对均匀分布、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主要活动断裂带适度加密”的布局模式,目前全区共建成地震监测预警站点627个,形成全区1.5级地震监 测能力,重点地区可达0.5级。

“为提升地球物理场异常信息捕获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还建成包含63个站点(涵盖地下流体、地壳形变和电磁三大学科)的地球物理观测台网,建成165个测点的流动重力观测网络和8条测线的流动地球化学观测网络,实现了广西陆海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地震监测。”蒙陆斌介绍。

此外,该局制定了广西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最新的版本是去年更新的公共服务清单,明确了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决策服务和专项服务4类24项公共服务事项及36个公共服务产品。”该局高级工程师袁媛说。清单列明了公共服务事项名称、事项内容,所包含的产品名称、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指导部门,以及承担单位及其联系电话等要素。

为持续构建“防震减灾+”新格局,该局已将平陆运河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服务,并探索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成果细化到乡镇单元,产出多情景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产品,为交通、园区等项目提供定制化地震安全方案。


体系护航 织密震灾风险防范网络

“通过首次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我局编制全区1∶25万比例尺地震构造图,对全区14个市、111个县进行多概率水平建筑损失和人员风险评估,为150多个新能源项 目提供科学选址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震害防御与应急处(公共服务处)副处长周军学说。

据了解,该局还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开展地震重点监视防御 区和地震高烈度区危旧房安全隐患排查及专项整治,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对部分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工作。为针对震前震时震后开展精准有效评估,构建出全周期评估体系,推动形成覆盖探查研究、风险区划、精准评估的全链条震灾防治体系。

在积极做好震灾风险防范的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聚力打造中国—东盟防震减灾交流合作中心。“交流合作中心序厅主要展示我国和东盟成员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展。地震知识展示厅、地震监测预警展示厅、地震灾害防范展示厅主要展示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地震灾害防治对策。”该中心讲解员何嘉幸说。该中心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和职能作用,聚焦地震监测预警、重大工程抗震设防、应急能力提升及公众科普教育等领域,致力于打造成中国—东盟防震减灾合作枢纽平台。

让监测预报预警的“耳目”更加聪慧,使风险防治评估的“大脑”更加精准,促工程抗震与社会服务的“手脚”更加有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近年来全方位筑牢国家地震安全防线,于无声处守护着八桂大地的安宁与发展。


【本文系全文公益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允许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